今年的五月一日,对于五十年前就读于上海市四平中学的1967届初中六班的同学来说,是个喜庆的日子,难忘的日子。 本来,毕业生相聚最好是回到自己的母校,坐在自己原来的教室、原来的座位。但现在母校已经夷为平地,不复存在,他们只好借用复旦大学的一个多功能厅相聚。
四十几位师生,从海内外赶来,复旦大学门口就出现了一幅幅“相见不相识”的情景。 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”。分别五十年了,青春少年都变成了老头老太,容貌改变是意料中的事情。诧异、辨认、拥抱,这一些在影视剧出现的镜头,在这里真实上演了。
明朗的天空,和煦的阳光,为相聚增添了一份喜悦。
她就是我们的第一任班主任!没有班长的介绍,她不会想到面前就是进初中的第一任班主任。
她是谁?
和群主合影
和班主任老师合影
趁着人不多,多拍几张。
加我一个!
我也加上!
老同学,欢迎你回来!
远远地就开始打招呼了。

手已经握上了,名字一下子想不起来了:“你是……”
是在这里面吗?
老同学,我已经安排好了!
又和群主见面了!
最早组群的几位先合影
加上我!
重逢总是开心事
哈哈,那么一群人,局外人能分清哪位是老师吗?都是白头老人啊!
本地的、外地的、海外的,很有代表性啊!
那是班长和老师。已经不是第一次相聚了。
看看他们喜气洋洋走过来的神情,就知道是来聚会的。
站拢来,拍一张。
在复旦大学的校园里。
小姐妹成了老姐妹了。
缓缓而行。
虽已年近70,但脚步依然那么轻快。
拿着五十年前的一张集体照,老师兴奋地寻找岁月的记忆。
小兄弟成了老哥们。
怎么成了中心人物?
教授在讲解什么?
很有纪念意义的班旗!五十年,第一次那么多人在同一幅旗面上签名。
(责任编辑 李昌海)
评论